跳到主內容區塊

都市設計

公共藝術-五社宅

社宅公共藝術「現在進行式」

藝居:家的進行式


藝居

一、計畫緣起

  臺北市社會住宅五基地(青年社會住宅、健康社會住宅、興隆社會住宅1期1區、興隆社會住宅1期2區、東明社會住宅)是全市四十個社宅基地中,第一批開跑的公共藝術設置計畫,全案在2018年中上網公告,經過兩階段評選後由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所提出的「藝居-家的進行式」提案獲選。

  作為全市第一波公共藝術設置計畫,在徴選計畫中我們提出以《宜居城市‧美好未來》作為設置理念,希望可以藉由永續、友善、創新、深耕的理念,以藝術介入探討具環境與社會價値的居住生活新想像。


二、角色及層面

(一) 社區層面:以公共藝術擔任媒介,凝聚居民的社區意識以及向
  心力,讓居民對地方,對身邊的鄰居是有感的。
(二) 藝術推廣層面:藉由此計畫去刺激藝術界,希望有更多元的方式去推動,並且讓年輕的藝術創作者有更多的舞台和
  機會。
(三) 都市發展層面:當藝術計畫由這五個基地逐漸發酵,逐漸延伸串連各台北基地,期待以潛移默化的方式,提升整體
  台北的美學素養。

公共藝術執行成果示意圖


公共藝術工作內容

三、工作內容 

  「藝居一家的進行式」以「藝術行動」、「駐地創作」和「永久設置」三種計畫類型,結合二十一組藝術家團隊,一同思考居住倫理的内涵:希望從生命根源思考尊嚴、基本人權、世代延續的意義;由社區鄰里延展互助、成長的可能、討論公私領域所觸及公平、正義之價値觀;永續觀點下的居住環境和資源分配。

  前述三種計畫類型中,駐地創作是由藝術家根據不同的區域,進駐並深入在地做長期的參與,藝術行動除了將範圍擴大串聯五個基地,透過藝術計畫與居民互動產生各種關於家的情感聯繫,而永久性設置則包括雕塑、環境裝置、壁畫等永久設置作品形式。


過了這裡就是河堤

四、成果效益

  在過去幾個月中,五社宅的藝術行動與駐地創作陸續登場,永久性作品也在今年初完成70%的履勘,這些作品中分別有對歷史文化記憶傳承、家的意象傳遞以及社會正義與環境永續等議題之關注。

  諸如王艾莉的《回憶專門店》與涂維政的《移動博物館》藝術行動,透過向大眾徴件,以個人生命經驗分享,傳承歷史文化記憶:而康雅筑《識為家》、紀人豪《走路回家的各種形式一照夢》、黃蘭雅《安巢》及李基宏《在路上On The Road》,則分別以不同的素材與方式描繪出日常而溫暖的家的意象。崔廣宇《有義務房屋》、《一百五十米的人生可能》、劉和讓的《七里亭》KTV實驗裝置,企圖探討社會正義與公私領域空間:而夏愛華《相互的星辰》、黃蘭雅《安集》、蔡潔莘《漫步生活》和島生棲所《翩翩》、《拾風城市》及葉偉立《古童級垃圾研發公司》等作品隱含對環境生態、永續發展深切的關注。

一百五十米的人生可能

  興隆社宅駐地藝術家陳若軒的《旁注:進與出/Side Notes on a Journey》,在田野採集後進一步以《過了這裡,就是河堤/BY THE RIVER》為名轉化為文字、影像與音樂創作。她的人類學田野工作與藝術創作,不僅是客觀的社會學再現、主觀地與他者相遇、藝術的生命故事採集,更重要的是,藉由這些生命故事進一步傳達弱勢者的聲音。藝術創作在此扮演著重要的溝通媒介,使我們有機會相互瞭解我們所立基的、作為一個人的共同體驗。若軒的駐地創作計畫,將真實的時空體驗内化轉譯與再結構後,讓作品成為社會溝通的重要媒介,適切地呼應了五社宅計畫在2018年規劃初始的命題與初衷。

  藉由這些作品與行動,傳承歷史文化記憶、傳遞家的意象、提倡公義社會與健康社區和表達生態、永續的意涵:進一步探索臺北市居住行為潛藏的多元文化,給予城市開放的力量。

藝居官網:https://eg.deoa.org.tw/index

上架/更新日期: 111/01/27
資料檢視日期: 112/04/30
承辦人: [都市設計科] 吳孟剛
聯絡電話: 02-27208889 轉8278